北京:小雨 22℃/15℃ 北风
  首    页
  中国金奖产品
  中国银奖产品
  中国绿色食品
  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品牌500强
中国品牌500强
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
中国绿色之星产品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中国名牌产品
省市名牌产品
中国有机食品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国世界金奖产品
中国世界银奖产品
中国工业大奖产品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中国政府质量奖
中国全国质量奖
省市政府质量奖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驰名商标
省市著名商标
中国工业品牌百强
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国家自文非物质遗产
中华老字号
省市老字号
中国专利奖
国家出口免验企业
国家地质森湿公园
中国名牌农产品
省市名牌农产品
国家重点新产品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行业品牌榜
 

十年砥砺梦终圆,千年明珠焕光彩

中国品牌网 时间:2015-10-27 08:29 来源:本站  作者:俞辉    点击量:208次

如果不是信步于东钱湖畔,很难想象,城区之东,还有这么一处静谧到让人忘记城市喧嚣的地方。因为每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城头回首距几何?忆得好处长经过。最思南山春树蔼,更忆东湖秋水波。”968年前,鄞县县令王安石,在东钱湖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山水相依,承载了千年历史的东钱湖,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璞玉。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东钱湖调研时指出,要起点高、思路新,坚持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风貌,建设生态型、文化型的东钱湖旅游度假区。

金秋十月,历经岁月洗礼的东钱湖,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从全国数百家度假区中脱颖而出,从数百家到60家,从60家再到17家,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与长白山、西双版纳等一起,荣列首批17家国家级度假区榜单。

十年砥砺梦终圆,千年明珠焕光彩。“国字号”金牌,浸透了开发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也承载着一个城市对生态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生态为魂: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东钱湖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水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环湖一周45公里,相当于4个西湖的面积。东钱湖兼具饮用水源、防洪、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郭沫若先生用“太湖气魄,西子风韵”,为东钱湖作出完美的注释。

家门口的瑰宝东钱湖,是宁波的城市生态“绿肺”。

历史上宁波城曾拥有4个湖泊,后来有的湖泊自然成为平畴,有的人进湖退,最后只剩下月湖、东钱湖两个城湖。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东钱湖沿湖有18个建制村,约2万人口和近百家工业企业的污水、废水直排,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生态是事关发展全局、人民福祉的大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呵护好家门口的一泓湖水是历史的责任。2001年,根据浙江省委常委专题会议精神,宁波市委、市政府设立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在145平方公里范围内行使相关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当于县级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由此拉开了东钱湖治理和开发建设的序幕。

立区之初,省、市领导对东钱湖提出了以“生态为基”,建设“一流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大目标,由此种下生态和国家级的“基因”。生态是底色,是根本;国家级是方向,是目标。

“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是一条红线。市领导多次指出,保护好东钱湖的生态,就是对宁波最大的贡献。”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叶继松说,“设立管委会,便于集中力量,心无旁骛地保护生态和开发建设。这一机制,当时在全国并不多见。”

为守住生态红线,2008年,宁波先后出台《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条例》《东钱湖水域管理办法》等,立法对东钱湖加以保护。这也是宁波首次为湖泊水域保护出台法规。

几个数据见证了我市对东钱湖环境治理的大投入:拆迁10个村100多万平方米沿湖房屋,一批沿湖污染企业、养殖场被关停关闭。铺设截污管网60余公里。全区累计投入的生态建设资金超过10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三分之一以上。

10多年里,在开发建设中对环湖污染“零容忍”,对环境工程“大手笔”,对环保法规“高规格”,才得以再现东钱湖的碧水蓝天、清风拂面。

“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15年的努力,几任班子接力,才换来今天的成功。”管委会原副主任周春良说。

湖泊治理:

造福子孙后代

数十年前,东钱湖渔民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谈:“钱湖水竿打竿,一脚踩在淤泥滩。”

东钱湖自宋朝王安石主持过一次大清淤,此后近千年,一直没有再清淤过。

放眼全国,湖泊在萎缩,“绿肺”患了病。太湖、巢湖、滇池等水质长期得不到根本好转,西湖等不得不采取换水的办法。

清淤工程是治理大型湖泊的有效手段,但也常会遭遇难题,资金投入大,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不能走“边发展边污染、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东钱湖治理的决策者,探索“湖河并治、标本兼治、治管结合”的新路子,打出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的“组合拳”。

“如没有科学的清淤方案,宁慢勿滥;清淤不能破坏生态系统、不能破坏周边环境、不能造成二次污染。”2006年,管委会邀请全国最权威的设计院和专家进行为期三年的反复专题研究和论证。

经反复论证试验,遵循底泥疏浚与现有生物保护、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局部疏浚、薄层清淤的方案,最后确定疏浚环湖沿岸带、旅游航运通道、湖区污染相对严重的区域,面积约为湖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疏浚淤泥总量为296万立方米,疏浚深度0.3米至0.6米。

清淤中,首次采用了“真空预压固结技术”,使淤泥固结时间缩短至6个月,固结后可及时重复利用。选用了“物理沉淀+化学絮凝”工艺,经处理后的余水透明度达到排放回湖标准,诞生了一项全国首创的余水处理技术。

从治污清淤到生态修复,最终达到生态平衡,良性循环,这是东钱湖的坚持和追求。管委会专门引进中科院水生所,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湖泊清淤、林相改造、湿地公园、五水共治等大型生态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永久入驻,这在全国众多湖泊治理中还是首例。

管委会、中科院、天韵公司三方成立实验室“议事会”,共同商定治理项目和治理方略。这种“政府+科研单位+公司”模式,“政、学、企”紧密结合,是治水机制的创新之举。

当有些地方因开发建设而污染环境的时候,东钱湖开发10多年,整体环境反而越来越好,尤其是保护了一湖碧水。对此,前来考评的环保专家十分感兴趣。

科学治水,生态治湖,使湖区生态大逆转。国家环保部门近四年的18次检测显示,东钱湖的水质已经从过去的总体四类、局部五类提升到现在的总体三类、局部二类,湖区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的98%以上。绝迹30多年的银鱼重回湖泊,对优质水高度依赖的莼菜频现,湖畔芦苇摇曳,白鹭翩跹。

“在经济发达地区,近郊型的城市湖泊,水质得以明显改善,难能可贵!”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赵进东评价,东钱湖治理的投入,按平方面积仅次于西湖,湖泊治理走在全国前列。东钱湖被环保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生态湖泊试点,被誉为“城市型湖泊治理的典范”。

幸福水岸:

构筑大众休闲天堂

七十二溪奔流,三十六峰拥翠。东钱湖像一幅巨大的天然山水画,让人愉悦欣赏;更像一部沉甸甸的书卷,待人细细品读。一项对宁波旅游资源的评价表明,东钱湖和天童寺、阿育王寺为五级资源,是最高等级,也是最值钱的资源。

“东钱湖能被列入全国首批17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绝非偶然。”市旅游局副局长周明立说。

近年来,东钱湖从软硬环境的提升,到大众共享的度假产品的集群推出,让东钱湖连续四年在浙江省级度假区中独占鳌头。“从2009年起,对照国家级度假区的新标准,结合自身的生态、区位、人文和体制四大优势,集中力量,一步一个脚印,在度假环境、度假产品、管理服务等三个方面努力。”管委会副主任苏少敏说。

立区以来,东钱湖始终朝着“省内领先、国内领跑”的方向前进。在生态提升的同时,建设新城核心区、改造老镇滨水区、整治特色村庄区,“三区”错位发展,形成集聚效应。

幸福水岸,全民共享。在开发建设中,东钱湖以“共享开发成果”的理念,还湖于民,将最美的风景馈赠给市民。在南岸线,投入8亿元建设了长7.8公里的环湖岸线。这条“微笑曲线”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成 为公共度假休闲空间。每当双休日,市民们在湖边漫步、骑游、摄影……成为“幸福水岸”的生动写照。

锁定国家级度假区目标,东钱湖在全国率先倡导“湖泊休闲、幸福水岸”的理念,打造了以环湖酒店群为依托的住宿产品、以四行东钱湖为主打的休闲运动产品、以水乡田园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以中国湖泊休闲节为统领的旅游节事产品等“四大”湖泊休闲产品体系。

重点推出的“舟行、骑行、车行、步行”东钱湖完全是大众产品。2011年,开通了7.8公里的大陆首条滨湖自行车专用道。如今,自行车道总长已达30公里。南岸线木栈道和6条登山道,联成环湖步行线,全长50公里。市民可登山、健步、荧光跑,畅享运动健身快乐。

“小时候,甚至七八年前,东钱湖没有什么风景可看,只是一个小小的休闲地。那时候,我们只能在湖边散散步,交通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谈起东钱湖近年来的变化,自小在东钱湖畔长大的张先生深有感触,“现在,东钱湖已成为知名度假区,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招聘英才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中国品牌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使用

中品网(北京)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全权负责运营维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27998

北京环盟国际文化传媒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40569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