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正在搅翻封制曝晒的酱玉瓜
省级传承人王会元(左)、王勤学(右)正在腌制玉瓜
原料玉瓜
切片晾晒
加入粗盐等原料后封制曝晒
产品展示
搅翻加入各种调料和面酱的玉瓜
传承人蔡菊珍(左二)正在介绍酱玉瓜的腌制过程
临晋传统酱菜“酱玉瓜”,因其做法独特,别具风味而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老字号产品。该产品因其1915年和汾酒一起在国际巴拿马赛会上荣获银质奖章,一百多年来备受世界人民喜爱。
据说临晋“酱玉瓜”起源于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临晋古镇一座庙宇墙壁上留下的 “瓜皮诗”:一碟玉瓜四邻香,酱菜类中添彩光,世人能吃玉瓜菜,不枉人间走一趟。”其诗至今在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中有记载。后来人们为了将当地的玉皮瓜长年存放,就精心腌制,形成了现在的酱玉瓜。
临晋“酱玉瓜”的传统做法始于明清时期。据老艺人许志明回忆,酱玉瓜早期的老字号作坊有“敬义通”和“森茂源”两大字号,出名挂牌的师傅有许敬儒、陈海山两位大师。两大作坊在“酱玉瓜”的选料、配料、腌制、酱汁上非常讲究,切菜的工具全部用于石器或竹刀,坚决杜绝用金属器皿,防止菜叶发生质变。腌制、酱汁的器物全部用瓷器,纯手工制作。清代时期,“酱玉瓜”非常走俏,成为海内外比较盛名的中华特产。当时生产的“酱玉瓜”上贡皇宫,深受皇帝称赞,1915年国际巴拿马赛会在美国旧金山揭幕,由“敬义通”提供派送的“酱玉瓜”与山西汾酒一举成名,荣获银质奖章,由此“酱玉瓜”在全世界走红。
后来受战争影响,两大老字号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被迫停产解散,但临晋民间仍保留着 “酱玉瓜”制作的习俗和做法。玉瓜的外表和黄瓜差不多,色泽徽黄,皮细肉厚,瓜肉色白,脆嫩清甜,选初秋熟至八、九成黄瓜和优质面酱为原料,制作时,将洗好的玉瓜洗净,用刀剖开,挖去瓜籽,漂洗干净,先加盐进行腌制;然后再加面酱和调料水翻晒。经选料、洗涤、切串、剔瓤、腌制、封制、日晒、搅翻、调味、包装等十几道工序精心腌制而成的。临晋酱玉瓜外呈褐色,色泽光亮,酱香浓郁,咸中微甜,清脆爽口,久贮色味不变。整个生产周期需六个月左右。1952年,国营临晋副食厂成立,挖掘老艺人、老师傅开始恢复“酱玉瓜”的生产,同时恢复1906年创立的 “猗香苑”酱玉瓜品牌。1998年随着国营企业改制,国营副食厂改制为临晋东晟酱园。2003年,临晋东晟酱园由原址迁建于临晋镇东环路,同时开始了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其产品也由原来的单一产品发展到现在的酱汁笋片、酱香椿芽、酱地宝(生地)、酱苤蓝、酱地溜、酱八宝等十多个系列,产品绵香可口、咸中有甜、酱味浓郁、色净质脆、细嫩如玉、风味独特,堪称酱菜中之上乘精品,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2010年临晋“酱玉瓜”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