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雨 22℃/15℃ 北风
  首    页
  中国金奖产品
  中国银奖产品
  中国绿色食品
  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品牌500强
中国品牌500强
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
中国绿色之星产品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中国名牌产品
省市名牌产品
中国有机食品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国世界金奖产品
中国世界银奖产品
中国工业大奖产品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中国政府质量奖
中国全国质量奖
省市政府质量奖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驰名商标
省市著名商标
中国工业品牌百强
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国家自文非物质遗产
中华老字号
省市老字号
中国专利奖
国家出口免验企业
国家地质森湿公园
中国名牌农产品
省市名牌农产品
国家重点新产品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行业品牌榜
 

孝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品牌网 时间:2015-11-12 14:45 来源:本站  作者:俞辉    点击量:271次

  孝义人民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孝义皮影、孝义木偶、孝义碗碗腔等,涵盖口头传说、民俗活动、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等多个种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具地方特色,千年孝义,文脉绵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这些土生土长的无形文化遗产因极富地域特色而代代传扬,散发着奇异的光辉。但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却日渐萎缩,后继无人的现状令人担忧。幸运的是,孝义市政府非常重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下,孝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迎来新的传承契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公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鲜的术语,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在全国各地、各民族及各领域中,成为最热门的词汇。

  孝义作为一个文化大市,不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在探索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模式中,孝义市始终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整理、申报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005年,孝义市成立了以政府分管副市长为负责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队;同年成立以政府分管副市长为队长的孝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2007年,孝义市文化局成立了孝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9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2012年12月,孝义市组织专家、学者成立小组,建立起传承人认定体系,组织申报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给传承人发放补助资金。目前,孝义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项,吕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项,孝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人,吕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人,孝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9人。此外,孝义市还有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5处。

  孝义市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其潜在价值,形成了木偶、皮影、面塑、剪纸、刺绣等一大批文化产品,涌现出了孝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一批特色文化企业,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孝义市还实施、启动、建成了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孝义民俗文化展览馆等一大批文化旅游项目。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孝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越来越宽阔!

  2013年6月10日—11日,孝义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吕梁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演展示暨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来自吕梁13个县(市、区)的7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汾阳杏花村汾酒酿造技术、临县道情戏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演、展示、展销,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碰撞、交流、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走向群众和市场,在市场和产业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孝义市的积极实践正为孝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新的传承契机!

孝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

孝义皮影戏、孝义碗碗腔、孝义木偶戏、孝义贾家庄婚俗礼仪

省级

孝义剪纸、孝义秧歌(汾孝秧歌)、孝义面塑、张四姐的故事

吕梁市级

南曹村豆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苏家庄年俗、羊羔酒传统酿造技艺

孝义市级

孝义民间吹打乐、孝义竹马、孝义皮雕、孝义南曹村豆腐香干传统制作技艺、文明村迎花妆、民间舞悬空椅

孝义玉泉山庙会、孝义板胡艺术、孝义顺口溜、岭北村背棍、大孝堡村临黄塔庙会、苏家庄年俗文化节

石头干饼传统制作技艺、孝义刺绣、梧桐长山药传统栽培技艺、孝义传统木雕家具制作技艺

孝义三皇庙会、孝义传统《九曲黄河阵》


孝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项目名称

国家级传承人

省级传承人

吕梁市级传承人

孝义市级传承人

孝义碗碗腔

张建琴
田学思

任学谦
梁治珠

刘彩琴  郭美英

李景云

孝义皮影戏

梁全民
李世伟

武海棠
侯建川

马世明 任桂芬

侯孝娥 石磊

孝义木偶戏

武兴

武俊礼  田新益
郝凤莲
  吴瑞青

刘  晋 任桂芬

刘亚星 王茂伟

贾家庄婚俗

 

侯兆勋
燕福金

杨富汉

王正杰

孝义秧歌

(汾孝秧歌)

 

武永虎

张锐丰 冯万龙
白清礼 李志刚

程翠林 韩宝进
白永斌 任天贵

孝义剪纸

 

武玉莲
郭润芝

武兰翠 赵宝香
郭凤香 李前凤

侯爱莲 冯美英 

孝义面塑

 

 

王明宇 郭生莲  杨培才

任春梅 

张四姐的故事

 

任化清

 

 

南曹村豆腐传统

制作技艺

 

 

郭建政

郭守云 武元信
李长生 武守旺

苏家庄年俗

 

 

武克强

武宏昱

羊羔酒传统酿造技艺

 

 

 

苏光宇 张兆瑞  孟庆国

 

 

孝义市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传承保护基地名单

生产性保护基地:孝义市南曹村九州香豆制品有限公司

                        山西羊羔酒业有限公司

                 传承保护基地:   山西孝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孝义市春德艺术团

                        孝义市贾家庄三皇庙

                        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有限公司

                        孝义市碗碗腔剧团有限公司
 


孝义皮影戏

  孝义是我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孝义皮影戏更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此孝义素有“皮影之乡”的美誉。孝义皮影戏大约兴于北宋初年,有纱窗、纸窗两种,其分别用纱、纸做窗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演出形式为说戏,人坐于窗后,集说唱、操作为一体,旁边站一人,为说戏人准备影人,并担任次要角色配唱等。孝义皮影戏曲调为皮腔,主要伴奏乐器为唢呐。孝义皮影戏是早期民间娱乐的主要形式,上演剧目丰富,尤其元明时期最为鼎盛,境内有皮影戏班100多个,从业者达数百人,几乎无村不庙、无庙不台、无台不戏。清末民初,孝义皮影戏逐渐衰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孝义皮影戏经改革而又崛起,精品迭出,曾赴韩国为世界杯助兴演出,并参加唐山国际皮影艺术节、深圳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2006年5月,孝义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孝义碗碗腔

碗碗腔原是陕西的一种皮影说唱艺术,曾流行于陕西省同州(今大荔)、三原一带。据传,大约在清光绪年间传入孝义,后因受到山西的中路梆子、孝义皮腔、汾孝秧歌等地方戏曲和孝义民间艺术的滋养,结合方言语调的特点,在演唱、伴奏、风格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具有孝义地方特色的碗碗腔。孝义碗碗腔包括两种声腔,即孝义皮腔和孝义碗碗腔。作为地方稀有剧种,孝义碗碗腔唱腔具有结构特殊,旋律、伴奏乐器、发声方法独特等特点。孝义碗碗腔的传统剧目题材很广,剧目丰富。前自春秋,后至元明,内容广泛,涉及中国历代社会的各个侧面。现代剧目《风流三部曲》及《酸枣坡》影响很大,流传甚远。2006年5月,孝义碗碗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孝义木偶戏
 

   孝义木偶戏于宋代传入,属杖头木偶戏。孝义木偶戏最初独立成班,后来和皮影合成一个班社,即“灯影班”。灯影班独具特色,少则7人,多则9人,就能开台演戏,俗称“七紧八慢九消停”。灯影班白天上演木偶戏,晚上上演皮影戏,早年群众说“白昼间木偶作怪,夜晚时牛皮成精”。孝义木偶班社演出形式丰富,素有“两种形式,三种唱腔”之称,即木偶、皮影两种演出形式,皮腔、碗碗腔、晋剧三种唱腔。明清是孝义木偶戏的鼎盛时期,境内的木偶班社多达70余家。清末民初,孝义木偶戏还保持着兴盛的局面,随后逐渐衰落。解放前夕,孝义能够正常演出的木偶班社只剩两三家临时搭伙的。1957年,孝义木偶皮影艺术团成立,使孝义木偶戏重获新生。《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通天河》等一批精品剧目先后涌现,并一度久演不衰。1997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孝义市木偶艺术团演出的30集大型木偶系列儿童电视剧《英雄出少年》一亮相,就引起国内外各电视台的极大关注。大型广场木偶舞蹈《胜溪春潮》在2004年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中获金奖,至此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推向全国。2008年6月,孝义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孝义贾家庄婚俗

  孝义贾家庄婚俗是沿袭中国古代婚嫁六礼,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婚俗礼仪文化现象。它产生于宋元时期,发展定型于明清时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贾家庄婚俗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歌舞、文学艺术、手工技艺以及社会信仰、伦理道德观念融为一体,演绎、细化并传承为更为喜庆热烈的婚嫁礼仪程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贾家庄婚俗礼仪包含了36项内容,从媒人提亲到订婚、娶亲、酬谢媒人,都具有详尽的寓意和相关的形式。2008年6月,孝义贾家庄婚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孝义剪纸

  剪纸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孝义已有千年的悠久历史。孝义剪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造型独特,既有北疆的粗犷豪放,又有南国的纤秀细腻,且文化底蕴深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孝义因此也被誉为“民间剪纸之乡”。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独特的审美意识是孝义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之一;构思巧妙,剪功粗犷大方是孝义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之二;式样多变,立体感强是孝义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之三;丰富的想象力,夸张和浪漫的艺术手法是孝义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之四;推陈出新,反映时代是孝义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之五。抗战时期,我国著名美术家力群先生曾对孝义剪纸进行调查研究,并指导当地妇女运用剪纸艺术反映新生活,《识字图》《做军鞋》《儿童团长》等流传至今。东小景村妇女石桂英与力群合作的《织布图》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远传海内外,受到国内外朋友的好评。2009年4月,孝义剪纸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孝义秧歌(汾孝秧歌)

  孝义秧歌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孝义秧歌俗称“坑圈圈”秧歌、“地秧歌”,它是集歌、乐、舞、武术四位一体的综合型群众文化艺术。在艺术形式上分为“武场”和“文场”。武场就是“掏场子”,揉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队型表演有“二龙出水”、“蒜辫子”、“四对面”、“剪子股”、“天地牌”、“单勾”、“双勾”等几十种,粗犷明快,特色鲜明,很是壮观。文场就是不配丝弦的干板腔秧歌。武场停止表演打奏后演唱,唱完后武场乐器即奏,双方配合默契。文场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四六句子”,结尾加“哼嗨”虚词,又称为过街板;另一种是“七字句”、“九字句”或“十字句”的大唱段及一些小剧目。曲调种类多,有秧歌板调、民歌民曲、戏曲调、数念杂说等。其内容丰富广泛,情感诚挚健美,艺术构思巧妙,语言形象风趣,雅俗共赏。2009年4月,孝义秧歌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山西省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孝义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孝义捏制面塑从汉代开始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它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从宋代起,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孝义面塑大量吸收了本地和外来的其他民间艺术营养,使其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完善。到了明代,这种技艺由简单花样发展到复杂花样。清代以后,由单件到拼件,再到创新发展,成为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孝义面塑传统手工技艺有不可替代的特征,师徒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具有构思巧妙、粗犷大方、式样多变,立体感强、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浪漫等独特风格。孝义面塑在当地流行极广,凡农家主妇都有一两手,且村村社社都有能婆巧妇,在重大节日、婚丧嫁娶,生日做寿、盖房上梁等各种场合都少不了面塑。2009年4月,孝义面塑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张四姐的故事

  “张四姐传说”,是孝义及吕梁市现存神话故事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具历史文化和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之一。相传,宋金时期,玉皇大帝的四女儿——张四姐偷偷下凡嫁给温阳县崔家庄的崔文瑞,并与当地财主王半城以及贪官县令、玉皇大帝、天兵天将展开不屈的斗争。故事中的温阳县城就是现在的温泉村,一直都属孝义管辖,1973年才划归交口县。故事中的崔家庄、东庄沿至今仍是孝义村庄名,现属西辛庄镇管辖。千百年来,孝义的劳动人民,口口相传,并对“张四姐传说”这一神话故事不断充实、完善,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因故事有众多的现存实物为证,甚至村名、地名都是真实存在,故该故事经久不衰,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2011年6月,张四姐的故事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山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南曹村豆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自唐宋时代起,孝义南曹村就以“豆腐村”闻名三晋,明清时代达到鼎盛,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曹村的豆腐好,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水。南曹村有纯淳甘美的自然水源,经化验,含有人体需要的24种微量元素,完全可以和矿泉水相媲美。南曹村手工艺人选用豆子品种优良,传统配方精良,加工制作精细,磨浆细腻如乳,烧浆用卤恰如其分,加之水质纯美,所以精心生产的豆腐有三绝:一是细腻鲜嫩,口感绵软;二是质地柔韧,易于加工;三是比重轻盈,营养价高。2010年9月,南曹村豆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经吕梁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吕梁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家庄年俗

  苏家庄年俗的活动大多以物事操办、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祭祀神祉、祭奠祖先、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俗成形态具有三大特色:一是时间流程长。活动以“忙、贺、闹、收”四部曲展现了地域原生态文化特色。二是年俗文化内涵丰富。年俗大节套小节融入风土人情富有浓郁的农耕特色。三是演绎了历史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人文古韵。苏家庄系列年俗活动“逛庙会、闹社火”基本体现了“社首负责、月儿会协同、家庭响应、人人参与”的民间传统文化认同感特色。2011年12月,苏家庄年俗经吕梁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吕梁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羊羔酒传统酿造技艺

  羊羔酒是中华传统名酒,起源于汉魏,兴盛于唐宋,元时畅销海外。羊羔酒“色泽白莹,入口绵甘”如羊羔之味甘色美,故而得名。关于其产地,明代冯时化《酒史》载“羊羔酒出汾州孝义县”;《山西通志》记载:“(孝义)酒之名色甚多,其羊羔儿名重海内”。羊羔酒饮于宫廷,皇家曾封“世袭御酒”;传至民间,诗词曲赋历代吟诵。羊羔酒传统酿造技艺,凝聚着羊羔酒工千百年的智慧、创造力和敬业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羊羔酒传统酿造技艺更加精进,在原料配方、大曲制造、发酵蒸馏上,均体现了其工艺的独特性、稀有性和精湛性。羊羔美酒先后获“山西省优质产品”、“山西省著名商标”等光荣称号,1997年获法国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最高国际金奖”,200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2013年1月,羊羔酒传统酿造技艺经吕梁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吕梁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招聘英才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中国品牌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使用

中品网(北京)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全权负责运营维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27998

北京环盟国际文化传媒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40569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