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雨 22℃/15℃ 北风
  首    页
  中国金奖产品
  中国银奖产品
  中国绿色食品
  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品牌500强
中国品牌500强
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
中国绿色之星产品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中国名牌产品
省市名牌产品
中国有机食品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国世界金奖产品
中国世界银奖产品
中国工业大奖产品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中国政府质量奖
中国全国质量奖
省市政府质量奖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驰名商标
省市著名商标
中国工业品牌百强
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国家自文非物质遗产
中华老字号
省市老字号
中国专利奖
国家出口免验企业
国家地质森湿公园
中国名牌农产品
省市名牌农产品
国家重点新产品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行业品牌榜
 

“2015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排行榜

中国品牌网 时间:2015-10-17 08:57 来源:本站  作者:翁崇琪   点击量:176次

  中国品牌网讯:关于不久前Interbrand发布了“2015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排行榜,国内的品牌中,华为是排名最高的中国公司,联想也成为第二家上榜的国内品牌。IT巨头们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苹果、谷歌等硅谷企业依旧是榜单里的翘楚,任天堂和诺基亚却未能跻身全球100强之列。

  不过,当我们感慨IT行业沉浮兴衰的同时,或许更应该思考国内为何只有华为和联想上榜,对其他国内企业来讲又有着什么样的启示。

  国际化,国内企业品牌价值的分水岭

  其实,近几年国外关于品牌价值的排名中,从未少过华为和联想的身影。这两家风雨走来的IT巨头被不少人誉之为民族骄傲,而究其和其他IT企业的最大区别,莫过于二者都是国际化战略的先行者。

  一般来看,衡量一家企业是否是国际化公司的标准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通常由企业海外收入、海外资产的比重来衡量。另一个是企业在国际市场运营、竞争的能力,表现在国际视野的领导力、全球化运营模式、人才、供应链管理、技术、品牌等等。按照Interbrand品牌评估方法,主要从七个方面来评价一个品牌的强度,即市场性质、稳定性、品牌在同行业中的地位、行销范围、品牌趋势、品牌支持和品牌保护。对于国内品牌来说,能否真正实现国际化对市场性质、行业地位、行销范围等方面而言不可同日而语,而这也正是华为和联想在品牌价值上和其他国内品牌的分水岭。

  从华为2014年年报来看,中国区业务收入为1089亿元,欧洲中东非洲区业务收入为1010亿元,美洲收入为309亿元,亚太地区收入为424亿元。也就是说华为的海外收入比重在65%以上,特别是在欧美市场的出色表现,为华为的国际影响力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联想2014年的海外收入也在62%左右。而二者的全球化运营模式可谓各有所长,至少华为和联想45.92亿美元与41.1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是最好的例证。

  事实上,国内的很多行业巨头一直在尝试国际化的探索,正如很多互联网企业选择在美国上市,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要提升国际影响力。对很多企业而言,出海的过程中免不了借鉴华为和联想的成功经验,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华为和联想国际化战略的同与不同。

  联想和华为国际化的殊途同归

  记得柳传志在评论华为与联想的区别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华为崇尚技术,就像一直在爬喜马拉雅山的北坡,陡峭险峻;联想是从平缓的南坡向上,缓和迂回,走贸工技的通路,最后也能爬上山顶”。而在国际化的路上,华为却选择了“先易后难”的模式,联想则在“蛇吞象”的打法上屡试不爽。

  众所周知,华为在出海之初主要优势是低成本和低价格,凭借物美价廉迅速在亚太、非洲、中东等地铺开市场。但在欧美市场的探索上似乎并不那么顺利,面临着思科、爱立信等对手的直接竞争,特别是欧盟和美国对华为的政治打击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华为可敬之处在于,当国际化战略由易转难的时候,华为审视夺度的避开和原有市场大佬的死磕,选择了曲线进入。比如说示好INQUAM成功进入葡萄牙市场,而后通过与当地著名的代理商合作,相继打开了德国、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等市场的大门。不久前,谷歌发布了由华为代工的Nexus 6P,可以看作是华为曲线进入的又一次尝试。

  和华为不同,联想的国际化似乎对收购情有独钟。2004年联想12.5亿美元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并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PC厂商,至今这一收购行为仍被人们津津乐道。2014年联想以23亿美元收购IBM的x86服务器业务,正式进军轻服务器行业,在X86服务器市场份额上从第六攀升至前三。不久之后,联想29亿美元从谷歌手中买下摩托罗拉手机业务,试图复制PC模式,以解救自家的手机业务。当然,联想还在全球各地进行了一些列的收购行为,比如在2012年收购巴西个人电脑和消费电子行业的重要企业CCE,正式通过这种滚雪球的并购行为,联想的国际化战略有了今天的成绩。

  华为的国际化探索似乎是有条不紊的,而联想在每次重大收购之后都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转型。对于后来者而言,显然华为的国际化策略更具有借鉴意义,诚如是很多互联网企业在出海时早已形成了一种华为模式。

  互联网企业出海的华为模式

  目前来看,从BAT等互联网巨头到小米、魅族等互联网手机品牌,无不开始了自己的出海之路,东南亚和印度市场也顺势成了出海的第一站。基于此,华为对这些企业又有何借鉴意义?

  以国产手机为例,一窝蜂的出海,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国内手机市场逐渐饱和,甚至从红海杀成了血海,特别是频繁爆发的价格战,直接压低了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二是印度、东南亚乃至非洲市场的智能手机环境逐渐成熟,崛起的互联网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华为、中兴、TCL等也开始在这些市场从销售功能机转向智能手机。三是不排除一些手机企业的营销需要,不少手机品牌借国外的造势从而形成热点话题,最终促进国内市场的销量。笔者认为真正想要在国际市场有所作为,除了学习华为的国际化路线,下面三点或许更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技术研发比市场占领更重要

  从媒体报道来看,国产手机厂商在印度市场可谓成绩斐然,却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专利危机,特别是爱立信对小米的专利攻击,为所有国内厂商敲响了警钟。相比而言,华为此前的做法要理性的多。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报告,华为是2014年以3442件的申请数超越日本松下公司,成为申请专利最多的公司。没有专利保护始终是在一条腿走路,HTC和苹果的专利战争便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索性国内还有华为、中兴等技术实力雄厚的手机品牌。

  其次是如何制造人才优势

  之前富士康宣布50亿投资印度时,笔者就曾提出富士康或会在印度遭遇人才危机,为此华为的人才战略或许更值得学习。和很多公司一样,华为在早期也借助于人才输出来开拓国际市场,据说华为在海外工作的有一万人左右,占其员工总数的1/4,并把这一人才战略形象地称为“输出革命,赤化全球”。不过目前华为在全球建立了30几个培训中心,70%的海外员工实现了本土化。不管是品牌文化还是市场份额,核心终究是人的问题,对于试图开拓国际市场的IT企业应该学会如何制造人才优势。

  最后是树立正确的品牌主义

  中国制造早已占领世界,而大部分中国品牌仍然在国内故步自封,相信华为45.2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和品牌主义密不可分。所谓的品牌主义是指通过文化价值传播、产品品质、售后服务等,不断提升消费者的评价和认知,进而通过品牌溢价实现盈利。其核心理念:硬件不只是工具,同时也是身份、价值的象征。第一批出海的国内IT厂商普遍缺少品牌意识,对于后来者而言不可谓不是一个教训。

  不管怎样,国内IT企业的出海已蔚然成风,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像华为、联想等民族企业的成长,也期待更多的公司结束草莽时的扩张行为,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有更多的中国面孔。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O2O、手机等行业的观察研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招聘英才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中国品牌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使用

中品网(北京)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全权负责运营维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27998

北京环盟国际文化传媒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40569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