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里,有这样一条记载:松花(粉),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寒热邪气,利小便,消淤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
唐代《新修本草》记载:“(松花粉)即松花,拂取正似蒲黄,久服令轻身,疗病胜似皮,叶及脂也。”因为这部药典,松花粉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收载的药食兼用花粉。
……
两千多年流传下来,松花粉被广为传诵,共有37部重要药典中可以找到松花粉的条目。
但在古代,松花粉和杨贵妃的荔枝一样珍贵,被奉为达官贵人享用的上品,并非任何寻常百姓都能得到。明代刘若愚在《明官史》中这样写道:“天寿山守备太监,辖十二陵掌印等官,凡每年春季进贡松花粉。”
正是由于古人在松花粉的采摘、保鲜等方面没有取得技术突破,松花粉的利用一直局限在初级阶段。《本草纲目》中也说:鲜用寄远,不堪停久。
此处所讲的松花粉,是指马尾松的花粉,目前市场上见到的松花粉,也是指马尾松的花粉。此外还有油松(别名短叶马尾松)的花粉也可食用,但目前尚未大规模开发。
研究:从“不务正业”开始
1984年4月,陈炳章在临海买了3.5公斤松花粉,在上海中科院植生所,完成松花粉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测定。6月,陈炳章的夫人顾培英对松花粉做了干燥处理,测定出水分含量为9%,并进行储藏实验。
不知情的人绝不会想到,这次研究竟然是从陈炳章的“不务正业”开始。
陈炳章,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研究所研究员。上大学时,他了解到,松花粉是松树雄蕊授粉的细胞。植物所含的一切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天然浓缩在花粉里。而江南的松花团也在他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62年,陈炳章开始在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研究所工作,主要负责油桐研究,一直到1998年。1982年,日本人向中国正式提出援助请求,他们需要松花粉。因为覆盖整个日本国土森林面积50%松林遭到松材线虫的毁灭性危害,日本朝野上下一片焦急。 同时焦急的还有陈炳章,他以为日本人要着手研究中国松花粉,明白来意之后松了一口气,但也感到事情的紧迫,必须尽快解决松花粉的采集、储存、保鲜问题。
出于这个想法,陈炳章展开了对松花粉的研究。但他的本职工作是研究油桐,松花粉的研究属于“不务正业”,所里不允许立项研究,也不拨经费。
不立项、没有经费,陈炳章就自筹资金,利用业余时间,孤身一人跋涉在1000海拔一千多米的山林间,观察、思索。他发现,松花粉的最佳采摘时间应该在花穗由青转黄的时节。渐渐的,大规模采摘松花粉的方法也被摸索出来。在黄油灯下,他细心的给村民讲解,在松树林中,又手把手教,十年来,培养出一大批采摘松花粉的好手。
大规模采集的难度在于时机和火候的掌握,只要掌握了松花粉的花期规律,就可以通过培训而让难题变的简单,陈炳章已经迈出第一步。接下来的,是更为棘手的保鲜问题,这是从古到今全世界尚无人突破的千年课题。花粉在采摘后不作处理两三天就会霉变,而自然晾干也最多只能保存两三个月,结块、变质都是家常便饭。
陈炳章大量查阅资料,古今中外都翻了个遍,也在小范围内进行过实验。这时,他的爱人顾培英辞去幼儿园保育员的工作来帮他,另一位参加过对日松花粉援助项目的研究员朱德俊也及时出现。
但接连几次实验依然以失败告终。细心的顾培英来了灵感,她去找材料把房间密闭得严严实实,还在盛放松花粉的塑料桶上加上自制的垫圈装置,朱德俊也提出给松花粉灭菌的意见。果然,他们在常温下使松花粉所含水分从15—18%迅速下降到5—6%,丝毫不损失松花粉营养成份,而且松花粉能保存2至3年。

成功了!遗留千年的两大难题被陈炳章攻破。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对他、对松花粉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研究步伐也越走越快。
中国林科院拨给他4千元;陈炳章所在的研究所也腾出15间房子让他搞开发;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所、上海药品检测所免费给松花粉保鲜样品;国家科委农村中心给陈炳章提供了5万元有偿研究经费……
1986年4月,在中科院植生所研制M1脱壁液,并用手磨成功进行松花粉脱壁;7月,在植生所完成马尾松花粉脱壁原理与方法。1987年9月,在上海东方药厂完成马尾松花粉营养物质提取方法和研制松花宝口服液工艺;11月,完成马尾松精制加工设备设计和工艺流程设计,并成功申报“七五”星火计划项目。
至此,松花粉的三大难题、采集、保鲜、和破壁都具备了厚实的技术实力或理论基础,松花粉的市场开发也随时展开。
市场:松花粉的实用之路
科研结果难以转化为产品造福于社会是中国的一大怪现状,幸运的是,松花粉这一天赐中华的佳品并没有被埋没在论文和档案袋中。
早在1987年3月,经上海专利事务局中介,海门中药厂、上海红鹰厂、江阴三脱油厂就要求陈炳章提供松花粉、合作开发。但由于松花粉采集经费不落实,陈炳章所在的研究所迟迟不表态借款,加之连日阴雨,周公坞松花粉采集抓得不紧,采集人员未达标。虽新登采集点完成50公斤的花粉采集,但采集量不足以与各厂家签定合作开发合同,这一合作不得不告吹。
此后,在不断对松花粉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不断通过跟各厂商合作,将松花粉转化为各种产品推向市场:
1989年3月,苏州第六制药厂合作研制松花粉胶囊,并草签合作协议。
同年5月,与苏州市郊区虎丘科协签订马尾松花粉开发合同。
1990年与杭州富春江食品罐头厂签订开发马尾松花粉饮料合同。
1992年7月,与上海外贸申港食品厂签订松花寿春精合作开发合同。
……
荣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调也。就像松树的精神一样,在艰苦的条件下解决松花粉的千年难题后,陈炳章和松花粉迎来了朝阳,当朝阳渐渐升起时,带来的,是无限的关怀和无上的赞美。
1988年1月,时任中国科委农村中心副主的任诸淑琴专程来到陈炳章所在的研究所,了解松花粉开发情况,经过详细考察,了解到陈炳章的研究困难后,原则性同意与之合作,同时,浙江省淳安县副书记,科委主任,商业局长,专程拜访诸主任,并签订合作开发松花粉协议。
3月,科委农村中心提供的5万元有偿资金到位,陈炳章的手头又宽裕了不少;7月,该中心下文,将“马尾松花粉开发利用研究”列入中心专项计划。
前国家副主席陈云的夫人、中国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自1988年起,也长期关注着松花粉的研究工作,并多次接见陈炳章,对研究工作提出建议。1989年5月,于若木女士出任松花粉开发顾问,此后的1995年12月,中国林学会松花粉研究会在京成立,于若木又出任名誉会长。
前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也对松花粉的研究工作作出指示:“松花粉项目要坚持下去,人民需要健康,它是有生命力的。”
在专家政要的关怀和支持下,松花粉项目得以持续深入展开,并赢得了无数国际大奖。
1989年,“马尾松花粉人工采集及长期保存技术”获第38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银奖。
1992年,德国参加纽伦堡44届新恩维新发明新技术博览会荣获银奖。
1992年,获美国发明协会颁发最佳发明奖,并邀请再次赴美参加匹兹堡新发明新产品展览会。
1993年,赴美国纽约参加中国新发明实用技术展览会,“松花粉系列产品”荣获金奖。
1993年,在第9届美国匹兹堡新发明新产品国际博览会,“马尾松花粉系列产品”荣获金奖。
长期关注松花粉研究的于若木女士多次题词对松花粉表示喜爱,在检测出两百多种营养元素后,更是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上帝赐给人类的保健珍品”这样的溢美之词。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熔基看到松花粉报告后,也大为高兴,欣然批复:松花粉项目有前途,是否请一大中型企业与研究所合作生产。
……
无数的荣誉背后,是研究者的含辛茹苦;无数的荣誉面前,是一片属于松花粉的广阔天地。
解谜:花粉震惊世界
早在1991年 6月,松花粉开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行抗衰老临床试验,10月,陈炳章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签订马尾松花粉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富集特征与临床营养学研究的科研协议书。
1993年,解放军总医院微量元素实验室研究员赵霖教授带着松花粉,前往慕尼黑,在慕尼黑科技大学进行了广泛的实验,证明了历代药典中记载的松花粉无毒的正确性,同时,检测出松花粉共含200多种纯天然的活性营养成份,且与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粮农组织颁布的标准基本吻合,所以全世界权威部门、专家、学者认为:松花粉是目前人类能吃到的营养最高、最全、最天然搭配的完全食物。不仅品质齐全,而且搭配合理。
这一结果直接揭开了马尾松的长寿之谜——所有的玄机,都包含在小小松花粉中那两百多种营养元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