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雨 22℃/15℃ 北风
  首    页
  中国金奖产品
  中国银奖产品
  中国绿色食品
  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品牌500强
中国品牌500强
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
中国绿色之星产品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中国名牌产品
省市名牌产品
中国有机食品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国世界金奖产品
中国世界银奖产品
中国工业大奖产品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中国政府质量奖
中国全国质量奖
省市政府质量奖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驰名商标
省市著名商标
中国工业品牌百强
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国家自文非物质遗产
中华老字号
省市老字号
中国专利奖
国家出口免验企业
国家地质森湿公园
中国名牌农产品
省市名牌农产品
国家重点新产品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行业品牌榜
 
当前位置:首页>抽检公告

· 黑龙江省食药局公布2016年第16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公告

中国品牌网 时间:2016-05-23 13:53 来源:本站  作者:翁崇琪   点击量:86次

  中国品牌网讯:就在高考来临之际,一个有关“聪明药”的神话由韩国传播到中国。部分缺乏识别能力的家长怦然心动,期待孩子服下药丸后立马变“学霸”。所幸媒体及时出手,揭穿“聪明药”的真实身份——国家严管的精神类药品!吃了这药不仅不能变“聪明”,还会出现神经过敏、焦虑、头疼、失眠等症状。网友痛斥家长糊涂,智商有硬伤,自己才该吃药。监管部门尚未出手,在汹涌的唾骂声中,网店已灰溜溜地下架商品。“嗑药”高考不可取,学子们的身心健康需要保障,监管部门得携手家长、学校与媒体,为学子营造健康的环境。

  本周,另一个破灭的神话与“洋奶粉”有关。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布的一则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使得洋奶粉触红线被检出致命病菌事件引发广泛关注。除了“洋奶粉”,“洋快餐”也再陷“质量门”,重庆某家麦当劳餐厅员工误将消毒液当开水,勾兑饮料给顾客喝,致两名顾客中毒,脏器损伤,可谓是两杯热饮造成的惨案!

5月13日到5月19日一周食药舆情综述

  当重庆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疫苗注射器与原装注射器不一致时,市民火速举报“调包”事件,相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涉事人员被刑拘。可以看出,从疫苗真伪的被动调查,到主动通报,再到发现更大问题的主动处理,政府部门的每一个动作都被公众悉数收入眼底,成为信任得失的直接动因。

  1.考生滥用“聪明药” 家长糊涂监管不能“糊涂”

  舆情概述

  高考临近,不仅学生紧张,家长也焦虑。部分考生家长为帮助孩子提升成绩,不仅给孩子“食补”,甚至还想进行“药补”。今年,源自韩国的“聪明药”博得了家长们的青睐,在“朋友圈”成为新的传说。

  5月15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一则调查性报道《家长圈热传的“聪明药”敢吃吗?》,揭开了“聪明药”的神秘面纱。紧接着,央视等媒体也展开报道。原来,商家们热卖的“聪明药”就是精神类药品“莫达非尼”与“利他林”。不仅如此,甚至还有“聪明针”等产品面世。5月17日,媒体调查发现,相关网店已全部下架“聪明药”,而微信朋友圈里仍有人在销售。真相大白后,舆论一片哗然,网友们纷纷指责家长缺乏理智,媒体疾呼“监管该硬起来了”。

  舆情走势

  5月15日,经《北京青年报》报道,“聪明药”事件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舆情随之高涨。5月16日,经过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评论,网友关注度达到舆情最高点。

  不同媒体平台对比分析

  相关报道数量最多的媒介为传统新闻媒体,占总体舆情来源的53%,其次为微信、微博和论坛。

  媒体报道内容分类

  一、报道“聪明药”在网络、微信上传播的现象,引起消费者注意。如《北京青年报》5月15日发布的《家长圈热传的“聪明药”敢吃吗?》,该消息得到最大数量的传播与转发。

  二、从滥用“聪明药”现象,反思家长的教育问题。如《中国青年报》5月16日刊登的文章《家长不理性的爱心是对考生的困扰》。

  三、忧心用药安全,呼吁监管部门对“聪明药”、“聪明针”加强管理。如《扬子晚报》5月16日刊登的《“聪明药”走红朋友圈 监管绝不能“糊涂”》,认为政府部门不可放任“聪明药”非法销售。

  舆情研判

  为何“聪明药”、“聪明针”有如此魅力,以至于屡禁不止?孩子尚未服用,家长的智商已被考验,在虚假广告的鼓吹下,产生“试试看”的心理。无疑,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是“聪明药”乘虚而入的原因。在中高考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家长与学子的紧张、焦虑情绪难以消除。当无良商家极力鼓吹“聪明药”时,一些家长与学子难免落入“三人成虎”的消费陷阱中。对此,监管部门应有充分的认识,与虚假宣传的舆论战不可避免。青少年非医疗目的使用精神类药品的行为需要防控,监管部门应携手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合理用药及安全用药知识,不可任由虚假广告占领舆论阵地。给“聪明药” 怯魅,要从消费者心理根源上下手,从消除知识盲区入手。

  此外,在用药宣传中,监管部门应注意舆论产生的放大效应。公众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态度往往会走极端。一些人容易把药物看作 “灵丹妙药”,另一些人则看到“副作用”就害怕,监管部门应纠正公众的看法与态度。精神类药品既不能滥用,也不必害怕,真正的患者应遵医嘱适量服用。

  2.神话破灭,洋奶粉检出致命病菌

  舆情概述

  5月12日,黑龙江省食药局公布2016年第16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公告,此次7批次不合格样品均为洋品牌有机奶粉,共涉及Holle、特福芬和安吉兰德三个品牌。其中, Holle有机婴儿配方奶粉1段中检出了阪崎肠杆菌。

  据了解,阪崎肠杆菌是一种致病菌,能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对0~6月龄婴儿,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以及免疫力缺陷婴儿存在较高的健康风险,除此之外该病菌还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脑膜炎、小肠结肠炎和菌血症,死亡率高达50%以上。此消息一出,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舆情研判

  “洋奶粉”神话虽然破灭,但这并不能成为国人转而信任国产奶粉的契机,它影响的是人们对乳粉消费的整体信心。在国产乳粉逐渐失去话语权,“洋奶粉”步步紧逼的严峻生存形势下,国产乳业更应该打铁还需自身硬,保证乳粉生产质量安全。只有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生产出合格乳粉,才能恢复消费者对国产乳粉的信心。

  就此次事件而言,舆情升温之前,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酵时间,监管部门完全可以在此时间内做出有效的疏导。此外,在日常信息发布中,监管部门除对乳品抽检情况进行简单的公布,还可以发布涉事奶粉的销售情况、去向和回收处理结果等,让公众切实地感觉到监管部门在行动。及时、公正、透明的信息公开是疏导舆情危机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3.消毒液当开水,麦当劳再曝管理漏洞

  舆情概述

  近日,《重庆晚报》报道称,5月16日,重庆市两江新区轨道鸳鸯站旁一家麦当劳餐厅的工作人员误将消毒液当开水冲饮料出售给顾客,致两名顾客消毒液中毒,多脏器损伤。事后麦当劳餐厅并没有启动报告程序,重庆市两江新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接到记者举报后,对涉事餐厅进行了检查。

  5月17日,重庆市两江新区宣传部发布“两江新区市场监管局关于麦当劳‘消毒水’事件处理情况”通报,指出误食“消毒水”系操作人员违反操作程序导致,两江新区市场监管局已经要求该单位立即整改,加强员工培训,做好就餐人员的安抚及诊治工作;同时将对该事件进行彻底调查,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目前该事件正在调查中。

  舆情研判

  此次事件,监管部门的及时发声、正确处理,使事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有效控制,但是涉事餐厅的应对举措却成为了众矢之的。食品安全大于天。麦当劳近几年来不断曝出负面新闻,作为大型餐饮企业却如此忽视细节,频频陷入“质量门”,只会逐渐磨灭消费者的信心。

  因为员工操作不当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绝不会仅此一例。对监管部门来说,不能只在事后对企业进行查处,还应在平时加强监管,督促企业规范操作,提高管理水平。作为企业尤其是餐饮食品相关的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培训,加强质量把关,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才能保证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4.疫苗被调包?虚惊背后藏着真问题

  舆情概述

  5月13日,有市民反映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花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注射“五联”疫苗时,使用的注射器与原装注射器不一致,怀疑疫苗被“调包”,引起社会关注。

  事发后,多部门第一时间组成联合调查组,在部分家长见证下于当晚封存了涉事卫生服务中心的疫苗、账簿,对涉事医务人员、疫苗来源和使用去向等展开调查。

  随后,联合调查组通报称,疫苗来源渠道规范,运输、储存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且疫苗并不存在调包行为,系当天护士操作不慎导致注射器针头受到污染,更换了注射器致使家长误会。但彭某等4人涉嫌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行为。他们将采购的部分疫苗不入账、不开发票,不如实、不规范填写相关记录,造成部分接种疫苗登记记录与实际接种疫苗情况不一致。5月15日,公安机关依法对该4人予以刑事拘留。

  舆情研判

  此次舆情走势高峰主要因为有关部门信息公开而产生,说明政府完全掌握了舆情的主动权,迅速的调查、市民代表的参与、阶段性调查结果的正式公开和微博的动态公开,加之对问题人员果断采取司法措施,以及当地政府组织的拉网式检查,让舆情的话语权被牢牢掌控,所有的信息都顺着当地政府预设的管道有序流动,最大限度避免了工作的被动。

  舆情引导处置的成功不等于疫苗监督管理的成功,虽然监督管理手段常常可能滞后于问题更新的速度,但决不能因此而容许影响疫苗质量的老问题长期存在,也不能容许对新风险毫无防备。各有关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都应当切实增强问题意识和风险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风险管控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化监督管理手段实时追踪监控,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有效。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招聘英才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中国品牌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使用

中品网(北京)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全权负责运营维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27998

北京环盟国际文化传媒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40569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