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雨 22℃/15℃ 北风
  首    页
  中国金奖产品
  中国银奖产品
  中国绿色食品
  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品牌500强
中国品牌500强
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
中国绿色之星产品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中国名牌产品
省市名牌产品
中国有机食品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国世界金奖产品
中国世界银奖产品
中国工业大奖产品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中国政府质量奖
中国全国质量奖
省市政府质量奖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驰名商标
省市著名商标
中国工业品牌百强
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国家自文非物质遗产
中华老字号
省市老字号
中国专利奖
国家出口免验企业
国家地质森湿公园
中国名牌农产品
省市名牌农产品
国家重点新产品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行业品牌榜
 
当前位置:首页>品牌投诉

· 滴滴客服投诉却被告知“没有办法约束司机”

中国品牌网 时间:2016-01-08 09:45 来源:本站  作者:品牌网   点击量:145次

  中国品牌网讯:据记者了解,近两年来,“滴滴快车”、“神州专车”、“一键下单”等各种打车神器及软件服务等风靡兰州,只是其更加隐秘但其拉客非法营运的性质未变,兰州市城运等部门也多次予以打击,按照黑车处理。2015年11月17日,该处曾印发通告,明确在交通运输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未正式出台以及兰州地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未纳入行业许可管理之前,利用网络预约软件拉载乘客的车辆其性质与非法营运车辆无异,将严格依据交通运输部《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对此类车辆处以2万元罚款。

  “滴滴打车”作为新生事物,备受争议,在兰州被执法部门视为黑车行为,如遇宰客欺诈、丢失财物等更是投诉无门。几天前,外地来兰的汪先生等人通过“滴滴打车”出行,却被司机欺诈索取小费,同时还在车上丢失了一部2000多元的手机和一箱价值500元的儿童玩具。事发后,他们曾向滴滴客服投诉,却被告知“没有办法约束司机”。

  乘客

  “二师傅”索要小费顺走手机

  1月7日,陇南来兰的汪先生向本报反映了他的遭遇。12月5日下午16时01分,汪先生与朋友等4人从东部批发市场购物,作为外地人他们对兰州交通一点也不熟悉,等了许久不见出租车前来。汪先生于是想到了“滴滴打车”,他登录“滴滴打车”软件输入了自己的打车需求。随即一名注册为“二师傅”的司机拨打了汪先生的手机号,汪先生与“二师傅”在电话中商议,从东部打车到九州开发区要32元。

  几分钟后,一辆香槟色的荣威350轿车开了过来。汪先生4人上车前往九州,并将一大纸箱子的儿童玩具放到了后备厢内。16时35分嘀嘀司机将4人送到了九州目的地。临下车时,司机拿出手机让汪先生看,账单显示32.6元,还有一项“其他费用”为10元,汪先生纳闷,“说好的32元车费,为何会多出一个10元钱的其他费用呢?”“二师傅”称是小费。最终,汪先生还是采用微信支付的方式向“二师傅”支付了42.6元钱。

  虽然被“二师傅”多收了10元钱,几人并未在意。只是他们回到家后才发现,汪先生的手机不见了,另外购买的近500元儿童玩具落在了“二师傅”的车上。汪先生随后给自己的手机拨打电话,起初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后来再拨打时,手机就关机了。“我们几人仔细回忆了一下,在滴滴车上时我还给我的朋友打了电话,下车后就发现手机不见了,手机丢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丢在了滴滴车上。”汪先生的手机是年初以2500元购买的vivox5手机。

  汪先生随后调取了“滴滴打车”上“二师傅”的相关信息,信息显示其驾驶的车辆为香槟色的荣威350轿车,车号为“甘a*g193”,只是车号中间一个字母被隐去。

  滴滴客服

  没有办法制约司机

  1月5日晚,汪先生对丢失的财物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处置。汪先生随后与司机取得了联系,希望嘀嘀司机将财物归还他们,来回的路费会给司机给予补偿。但“二师傅”称,汪先生的手机可能就是丢在了他的车上,但他没拿,并称他将汪先生等4人送达目的地后,他又接了一单生意去了火车站,“可能被后面的乘客捡走了。”

  “二师傅”的解释让汪先生无可奈何,随后汪先生又想到了通过“滴滴打车”的客服调取司机的完整车牌号,向公安机关报案。之后汪先生拨打了“滴滴打车”的客服电话,客服工作人员称他们会联系司机,尽快处理,但之后没有结果。

  1月7日,记者从汪先生调取的相关监控视频看到,他们4人下车后并未带走后备厢的玩具,“甘a*g193”顺走财物属实。之后,记者以失主的身份联系了“滴滴打车”的客服,工作人员回复说,他们联系了司机,司机称“没拿”,客服称,对于司机的这种“不当得利”的违法行为他们会进行警告,但“滴滴打车”客服拒不透露车主的车牌完整信息,称是其隐私。至于其他方面他们的确没有办法制约司机,只能向乘客抱歉。

  交管部门

  滴滴打车与黑车无异

  打黑车,看似方便、快捷,只要两厢情愿,似乎与他人无关,往往社会上一部分人坚持认为黑车有存在的必要。并对有关部门对打黑车行动报以冷眼。实际上,黑车未经许可经营,没有备案、没有管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丢失财物、伤人事件以及强奸等案件,往往会给乘客带来伤害,乘客的正当权益却得不到保护。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招聘英才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中国品牌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使用

中品网(北京)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全权负责运营维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27998

北京环盟国际文化传媒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40569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