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雨 22℃/15℃ 北风
  首    页
  中国金奖产品
  中国银奖产品
  中国绿色食品
  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品牌500强
中国品牌500强
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
中国绿色之星产品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中国名牌产品
省市名牌产品
中国有机食品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国世界金奖产品
中国世界银奖产品
中国工业大奖产品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中国政府质量奖
中国全国质量奖
省市政府质量奖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驰名商标
省市著名商标
中国工业品牌百强
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国家自文非物质遗产
中华老字号
省市老字号
中国专利奖
国家出口免验企业
国家地质森湿公园
中国名牌农产品
省市名牌农产品
国家重点新产品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行业品牌榜
 
当前位置:首页>政策法规

· 实现这一目标,将加快编制完成《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中国品牌网 时间:2016-05-23 08:20 来源:本站  作者:翁崇琪   点击量:82次

  中国品牌网讯:野性与灵性在这里栖息——中国自然保护区60周年掠影

  打开世界地图,北回归线横穿的大部分陆地,被沙漠或干旱地貌覆盖。但在中国版图上,广东省内北回归线南侧,有一颗“绿色明珠”。这颗明珠就是1956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60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实地走访我国多处自然保护区,亲历野性的回归与灵性的震撼,感受60年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未来。

  从1个到2740个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给“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60周年大会”发来贺信说: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各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和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举措。

  中国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历史由岭南开启。

  6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华南植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陈焕镛等科学家,共同提交了“划定天然森林禁伐区,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的提案。

  提案获得通过后,中科院会同广东省把原属国营高要林场的鼎湖山林场单独划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60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已经初步形成布局基本合理、类型比较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体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做出重要贡献。”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说。

  60年发展,数字为证:

  ——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全国有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约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

  ——鼎湖山等33处保护区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向海等46处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武夷山等35处保护区成为世界遗产组成部分。

  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麋鹿曾经野外灭绝,通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新引入,种群数量稳步上升,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的典范。

  除了大熊猫、麋鹿,需要被保护的珍稀生灵还有很多。

  ——探访地: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探访对象:雪豹

  提起雪豹求偶照片,18岁的藏族小伙才洛兴奋不已。才洛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苏鲁乡。他和村里的伙伴们成为科研人员的助理调查员、摄影师。2015年11月以来,他们定期到三江源头人迹罕至的地方,取回架设数月的多个红外相机中自动拍摄留存的照片。

  在今年1月29日拍摄的一组照片中,两只年轻雪豹在雪地上追逐,嬉闹打滚。“其实就是交配。不出意外,6月就会有雪豹幼仔降生。”才洛说。

  雪豹被称为“幽灵猫”,上世纪90年代,其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目前全球现存不足5000只,被列为濒危物种。

  “中华水塔”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上世纪70年代,受气候变化、过度放牧等综合因素影响,三江源草地、林地急剧缩小,湿地与水体总面积净减375平方公里,相当于58个西湖。

  “水少了,草地退化,风沙来了,鼠害增加,整个生态系统不平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若凡说。

  2005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启动实施中国最大的生态“世纪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北大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赵翔介绍,近5个月野外红外相机拍摄中,澜沧江源头300平方公里范围内共捕捉到126次雪豹影像和8次金钱豹影像,初步判断为13只雪豹个体和3只金钱豹个体,密度之高超出历年平均值。

  ——探访地: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探访对象:江豚

  从三江源顺江而下,来到长江中下游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

  5月18日10时,渔政、公安联合执法人员正在进行禁渔期巡查,突然船头观察员发出一声惊呼:“江豚!”

  一头身长不到50公分的小江豚,正在执法船左前方缓慢游动。

  “一定是迷路了。”有经验的船员和专家判断,这头小江豚出生可能不到2周,处于换皮阶段,如果离开母豚,存活可能性几乎为零。

  一场帮小江豚找妈妈的行动在鄱阳湖上演:大船人员集体做观察员,分8个方向360度查看附近是否有江豚出现;派出小艇跟踪观察小江豚;用旗语告知过往船只避让。

  一个多小时后,两只成年江豚出现。在小艇引导下,小江豚成功和大江豚汇合。随后十几分钟里,小江豚和大江豚同时露出水面多次,并出现嬉戏场景。

  长江江豚头部浑圆、性情活泼,是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它们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2500万年。“江豚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好坏的指标性物种,目前我国江豚数量约为1000头,比大熊猫还稀少。”江西省鄱阳湖渔政局局长舒畅说,目前鄱阳湖约有江豚450头。

  江豚被称为水中“微笑天使”,可种群数量的锐减,让人揪心。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间,是鄱阳湖江豚死亡的高发期。“这个时期是南方枯水期,鄱阳湖水位大幅下降,江豚生活空间严重挤缩,很容易被船桨打伤,也容易搁浅致死。”舒畅说。

  保护江豚实践中的问题连连。舒畅告诉记者,虽然鄱阳湖保护区建立了江豚保护救护网络和救护体系,但当前湖区多头共管,“环保部门管污染,交通部门管航运……八九个部门各管一块,力量分散”。

  更重要的是,对江豚生存造成威胁的主要源头都不在渔政部门的管理范围之内。

  ——探访地: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探访对象:黑冠长臂猿

  “呜哇——”“呼!”天刚亮,在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景福乡岔河村大寨子黑冠长臂猿监测站,就可以听到黑冠长臂猿的“奏鸣曲”。

  “清晨鸣叫是长臂猿的习性。”护林员陶政坤说。43岁的陶政坤是岔河村村民,人生一大半时间都在和山林打交道。

  以前,陶政坤常带着猎枪进山,打些岩羊、山狸等野生动物卖钱贴补家用。2001年,景东县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公开招聘护林员。熟悉山路和野生动物习性的陶政坤,放下猎枪,成为一名护林员。

  现在,陶政坤每个月进山15天,早上5点上山,下午5点下山,在山上跟踪记录长臂猿的情况。

  聊起身份的变化,陶政坤说,以前祖祖辈辈打猎为生,猛一停下既不习惯也有些不解。现在他理解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确实环境好很多,“以前山里的动物被猎人打了很可惜”。

  据景东县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谢有能介绍,1995年以来,当地在哀牢山、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投入2127万元,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生物多样性未来考题求解

  “十二五”期间,环保部联合中科院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调查预评估。结果显示,89.7%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或维持不变;11.3%有所退化,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我国自然保护区多位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矛盾如何解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还有1200多万人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内。陈吉宁说,要自觉把自然保护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和专项规划并认真加以实施,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一些自然保护区通过扶持发展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引导居民参与保护与管理工作,探索消除贫困的有效模式。

  这恰好契合今年世界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主流:维护人民及其生计”。

  ——法制建设滞后。尚未出台专门的自然保护区法,现行一些规定过于笼统,没有生态补偿等细则,处罚力度过低,难以发挥震慑作用。

  这一问题只能靠加快推动立法来解决。同时,要充分利用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执法检查和监督管理。

  ——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尚不合理,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一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尚未划建保护区。多数保护区管理机构缺乏执法权。

  专家表示,把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自然资产产权、自然资产负债表等改革工作与自然保护区事业相结合;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纳入红线。

  “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

  陈吉宁说,为实现这一目标,将加快编制完成《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坚持以解决自然保护区法规政策不完善、保护不全面、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科研监测能力薄弱等问题为重点,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

  “自然保护区与经济发展之间应该协调发展。”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彭少麟表示,短时间看自然保护区建设好像影响了周边发展,但生态系统是个大整体,我们都身居其中。要保护优先、永续利用,通过合理布局,从发展之初就把自然保护区纳入规划,而不是等经济发展了,物种遗失了才去弥补。

  中国自然保护区一甲子之际,专家学者建言,自然保护区数量的提升让我们有了深度养护的基础,下一个60年保护区期待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招聘英才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中国品牌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使用

中品网(北京)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全权负责运营维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27998

北京环盟国际文化传媒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40569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