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网讯:旅游业,已提升为苏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市各地的旅游经济一直很活跃、很热闹,但发展后劲在哪里,该从何处寻求新突破?
在旅游旺季中秋、国庆双节到来前夕,苏州精心召开了一场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并出台了《关于促进苏州市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到2020年要“打造国际化全域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也即一座城市就是一个景区。这不是简单的提法或概念出新,而是以宏观的视野、长远的角度,对苏州旅游业进行了一种全新定位和布局。因为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度非常高,所以要想实现空间形态上拓展,除了必须树立“大旅游”的理念,还需要在多个环节、多种方面上力求新突破。
区域联动下活“大旅游”这盘棋
要把苏州全市的旅游业当成“一盘棋”来下,就必须树立全市大旅游发展理念,形成大旅游格局。其中关键就在于,如何把遍布苏州城乡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提高整体效益?
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度非常高,其六要素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每个行业涉及不同的主管部门,“全域旅游”还涉及不同的地区。所以,要想打造苏州旅游业的良好形象,打响苏州旅游的整体品牌,就必须打破种种阻隔、藩篱。譬如,在制定景点景区门票时,不能只考虑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经济利益,而要树立大局观念,要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又如,在配置旅游资源时,各地区、部门之间要主动搞好衔接配套,不能仅仅考虑自己获得利益的多少;再如,在推介旅游产品时,不能“唯我独尊”,苏州的旅游资源那么丰富,“没到过虎丘就等于没到过苏州”,这样的说法早就过时了。反之,每个旅游景点都应当成为其他景点、项目的“利益攸关方”和“义务宣传员”。
说到底,“全域旅游”区域联动,需要部门配合联动,需要行业融合联动,需要资源整合联动。无论是旅游团队还是“背包客”,到苏州来旅游观光,应当不能让他们停留在“到此一游”层面,而应当让他们“看不够”“游不够”。因为,苏州不仅有传统的古城古镇,还有新兴的环太湖、环阳澄湖旅游区,还有乡村旅游、游轮旅游、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而且,不同的时间节点到苏州,苏州都有不同的姿态迎接游客,春季有碧螺春的品茶游,秋季有阳澄湖大闸蟹的品蟹游……
总之,吸引游客们流连忘返,就要靠全社会“动起来”。
产业融合留住多样化的游客
拥有丰厚旅游资源的苏州,一个多年存在的尴尬是,不缺的是游客,缺的却是能留得住的游客。
留住游客,当然要有留得住游客的产品。应该说,这些年,除了园林、古镇,苏州旅游通过深入挖掘文化、曲艺、美食、手工艺、丝绸、民俗、古建等优势资源,相继推出了不少特色品牌,比如从2013年起,古城水乡风情游、深巷深度体验游、夜姑苏休闲游等精品线路,就深受游客青睐。这些线路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打组合牌,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既有时尚创意,更满足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现有的基础上,这种组合型旅游产品如何进一步开发延伸?《关于促进苏州市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具体的指向那就是创新旅游新业态。过去,提及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人们耳熟能详。而在今年的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就提出:如今,激发人们旅游的动机要素越来越多,需要拓展新的旅游要素。他认为,这种新的旅游要素也包括六个方面,即商、养、学、闲、情、奇。这一提法,不仅得到业内关注,事实上,更成为日新月异的旅游业态发展趋势:看身边,越来越多与此相关的旅游新业态正风生水起,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此之外,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也是努力的方向。这几年,来苏的散客逐年增加,去年更是达到了9000多万人,散客的增加更呼唤着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比如,与日俱增的老年游客需要精细、休闲等旅游产品,比如成熟的游客则需要高品质、全方位、一站式的旅游产品,而自驾游客则会需要能提供露营、自驾游等特色线路等,根据这些需求,逐步完善旅游产业链,加强多业融合,这样才能留住越来越多游客的脚步。
苏式生活打开体验式旅游新空间
现代社会节奏太快,人们愈加追求慢生活。主张体验苏式“慢生活”的苏州旅游可谓恰逢其时。
到一个地方拍拍照,再在周围转一圈,这种“到此一游”式的旅游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如今人们的旅游消费诉求早已升级,更注重体验式旅游。比如,更渴望在园林中,移步换景,感受园林静谧之美;在古镇和古村落,看粉墙黛瓦、闻鸟语花香,听小船欸乃;在太湖和其他湖边,观烟波浩渺,落日帆影,体验开捕节之乐趣;又或者什么都不为,只是逛逛老街,在老字号中尝一碗面,听一首评弹。在游客心中,什么是苏式慢生活?这就是。
用什么让游客享受到苏式“慢生活”?更加重视互动体验,让游客从“参观者”变为“参与者”,因此“私人订制”就少不了。譬如,拙政园推出“私享拙政园”产品和姑苏古城旅游运营中心首推的“旅游管家”式服务,个性化十足,充分满足消费者享受型、自由度极高的体验。同时,除了“游”,“住”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更加强调个性化。譬如吴中区杨湾村推出的“青蛙村”民宿;昆山周庄,老宅院与酒店品牌“花间堂”结合,这些新模式,让客人既穿越历史,又融入水乡生活等,使更多的游客留下来。
衡量一个城市旅游发展水平高,其中一条标准就是让游客不由自主体验并融入当地生活。面对旅游“散客时代”的到来,做足苏式“慢生活”的体验文章,苏州旅游必然前景可观,大有可为。
制度改革
出新招激发新活力
苏州发展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自然优势,事实上旅游的大繁荣助力城市大发展的同时,也让苏州这座城市名扬四海。旅游业作为绿色经济,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可以说,对它的期待应该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来形容。那苏州的旅游发展如何更加有所作为?在诸多应对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制度改革创新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旅游发展需要政府推动,但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应该更多在于提供政策的利好、进行市场的引导和完善公共服务的体系,唱主角的还应该是企业和行业。新近出台的《关于促进苏州市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就明确提出要扩大市场开放,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旅游市场,并推动公共类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的方向很明晰,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进行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比如,如何吸引民营经济、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这需要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支持。再如,如何让苏州旅游推广得更远,在“互联网+”发展新模式下,需要创新旅游的营销体系。
总之,要通过改革来清除影响旅游企业自主经营、旅游要素自由流动的那些机制体制的障碍,让旅游更好地对接市场,让旅游资源充分地与更科学的管理、更先进的理念、更充足的资金、更广阔的市场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