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观 道教祖始观,始建于南北朝,雕梁画栋,宝顶华盖。千余年来,观内香火缭绕,钟鼓不断,每年八月十五都有一次盛大的庙会。凡来太和观求神敬香的善男信女,三步一磕五步一拜。太和观数次毁于战火,远者有杨么曾安营扎寨,太平天国石达开烽火太和观;近者有贺龙将军、原省委书记彭公达、刘泽远等在此活动,其指挥就设在太和观。抗日战争时期,太和观被日寇飞机炸毁。为了抢救太和观这一千年名胜古迹,河伏森林公园管理处耗资30万元将太和观修葺一新。
月亮井 位于太和观以北200米处,井深五尺,长不到一丈,离山顶约30余米,一年四季,不论天旱与否,井水始终外溢。该井形似弯月,站在井缘,可以看到一轮明月,将水舀在碗里或桶里,皆有月影恍惚,故名月亮井,据说八国联军打入中国后,英国人趁传教之机,将此宝盗走。
九盏灯 在螺丝岭东南方山顶上,有九个水池,最大的一个水池近50平方米,并一年四季有水。有趣的是这九个水池每到夜晚均有光亮,远远望去,似九盏灯火,在微风中时隐时现,故有九盏灯之美谈,欲饱眼福,不妨到此一观。
犀牛观鱼 河洑山下的沅水畔,有一呈剪刀型黑色卧石,形似一巨大犀牛张开的嘴巴,故有“犀牛口”之称。山嘴浸水部位的岩石伸出水面二丈有余,山似犀牛尖角,如果机缘好,在某个雪后初晴的日子,有成千上万的头缀红点的鳊鱼从此游入沅江,其景蔚为奇观,为河洑一带渔民和游人所津津乐道。
崔婆井 位于河洑山南麓的沅水堤边,井边立一石碑,高八尺,上书元代书法家赵孟兆亲笔题写的“崔婆仙井”四字,此碑现不知所终。相传唐代此地有一孤苦崔姓老妇,卖酒为业,因生意萧条,难以糊口。一日恰遇酒仙张虚白路过此地,知崔婆之苦衷,深表同情,叮嘱崔婆在屋后挖井以水代酒。崔婆照办后,果真灵验,从此生意兴隆。一日,虚白路过此地,崔婆向他叹息:“有酒可惜无糟”,虚白听罢摇摇头,随即吟诗一首:“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当酒卖,还说猪无糟”。而后拂袖而去,此后,井水再也不成酒了。时过境迁,崔婆井的故事仍广为流传。
女儿坟 在太和观以西300米处,是元朝末年河洑镇一龙姓大户人家的墓葬遗址。相传元末龙家一未出嫁的姑娘寻了短见,父辈请一私塾先生选一个风水宝地予以埋葬,并许下诺言,私塾先生日后生养死葬一切均由龙家负责。老先生在龙家信誓旦旦的情况下,为龙家选下了风水宝地,此后龙家一连中了三名进士,然而私塾先生却双目失明。从此,龙家依仗权势横行乡里,对私塾先生却嗤之以鼻。老先生气愤填膺。一日,睡在茅草棚里,自言自语地说“女儿坟好是好,就是葬低了”。此语被龙家偷听到后,信以为真,如是又择了吉日,起坟迁葬于山顶。龙家自毁龙脉,开始走下坡路,私塾先生的两眼也恢复了光泽。如今,女儿坟遗址犹在,每到春天,这里百花盛开,花芳吐艳,沁人肺腑;初冬季节要有兴来此淌漾,会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