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真岩洞
七真岩洞又名七仙君洞。位于三仙洞右基盘,承接洞顶泉水,石基盘中,
泉流佛像造型精美,神态自若。洞口有石基盘,承接洞顶泉水,石基盘中,泉流经三仙洞前入溪。洞顶石壁间,泉水溅落如珠,故名珍珠泉。再往右,石磴之上,镌凿有药碾、药钵、药钵、药磨,为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来此山采药时所用。
名山孕育了名人,名人弘扬了名山。历史上,马陵同曾涌现出众多的历史人物。有影响重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有为睫毛一方、造福于民的地方官吏,既有深居庙堂、敢于直言的朝延重,也有身居下位而忧国忧民的志士,既有封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又有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们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进程。
三仙洞
三仙洞古称司吾洞或司吾石室。相传洞内有蛇、蟹、蛤蟆三仙聚居,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据此创作“三仙”故事,收入《聊斋志异》,成为传世名篇。1946年冬,陈毅司令员在三仙洞内运筹帷幄,指挥著名的“宿北大战”,一举全歼国民党二万一千多人,活捉国民党69师师长戴之奇。陈毅司令员满怀胜利豪情,挥毫赋诗一首:“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飞泉
“山中一夜雨,到处是飞泉。”
每逢雨后,马陵山到处是习瀑流泉,最著名的有龙泉、珍珠泉、虎啸泉、老虎窝瀑布和大龙沟瀑布等。有的似白龙腾空飞舞,各显其奇;有的似捣珠崩玉,飞沫反涌;有的如烟雾腾空,势其雄厉。天然画卷,美不胜收。
司吾清晓
在马陵山风景区峰山公园南二公里处,属地貌景观,因清晨的曙辉早早光临此处而得名。系明清时期宿迁八景之一。明代诗人徐维超、何九州分别作有《司吾清晓》记入史料。现有司吾清晓楼,供游人小憩。
吴牛喘月
奶奶山西北角,由于千百年来洪水的冲刷,有块巨石突兀,形似卧牛,昂首仰望南天,双角拱曲脑后,形象逼真,马陵山属吴地,故称为“吴牛喘月”。
“吴牛喘月”典自《世说新语》。是说水牛生于江淮一带,所以叫吴牛。南方署热,而此牛拍热,见月亮疑是太阳,所以见月亮也就喘了起来,当地人称之为“吴牛喘月”或“卧牛石”。当地有个习俗,凡孩子生肖为四蹄的动物,比如属牛,属羊、属狗、履猪的,都要在此燃放鞭炮以避邪,到今这种习俗还在延续。
马陵古道
马陵古道又叫马陵道,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马陵之战古战场,孙膑于齐威王四年击魏救赵
,被任为军师,他采用避实就虚的战术,败庞涓于此。齐威王十六年,他又用“退兵减灶”诱敌深入之法,败魏军于马陵道,两次战役使齐威大振。“诸侯东面朝齐。”孙膑所著《孙膑兵法》,于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暮中又重新发现,他对《孙子(孙武)兵法》有新的发展。
1992年,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研讨会在郯城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揭开马陵战役的千古之迷,史学界考证认定:齐魏马陵之战的战址在今新沂至山东郯城东部的马陵山的群山之中。中国历史学家、《中国通史》的作者周谷城和中国军事科学院院长郭化若题写的“马陵古道”和“古马陵道”分别镌刻在马陵古道的碑石之上。
后汉五年,韩信反楚王刘交在此?战,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于此,至今留下“黄巢”这一地名。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以及抗金名将魏胜、张荣等均在马陵山上拒守,勇截南侵的金兵,黄巢关、金斗关为古代的关隘之地,马陵山临沭河、接平原,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南北交通之孔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齐、鲁、吴、越、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钟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