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松
蟠龙松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了,高12米,主干围3米冠幅20余米,原主干分出八枝,后被风折去三枝,干枝奇特,宛如几条巨龙盘旋飞升,故名蟠龙松,特别是伸向大殿的一枝,临飞檐自动升起,寺僧认为这颗松树受到了佛祖的感悟具有灵性,其枝干苍劲,荫遮满院,为国家一级保护名松。《史迹名胜之千山》记述:“传说殿前蟠龙松丫伸长将及大殿而返上升,谓佛手指之使然也。”《辽阳县志》记载:“寺院内古松一株,老干拿空,苍皮皴若龙鳞,盘屈结盖,荫遮满院,盖三四百年前物也,文人名之蟠龙,题咏甚多。”缪润绂在《古松》一诗中写道:“殿前秀古松,枝干拿空起,清风朗月宵,苍劲殊可喜,声飞万壑涛,阴铺一庭水。”
木鱼石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你知道那块神奇的石头在哪儿吗?这块石头就在我们千山,而且就在从西阁到无量观的路上,它位于无量观西阁观音殿后岩石上,木鱼石是以音响命名,用石敲之闻其声如木鱼。相传,木鱼石之名源于清初年间,千山道教祖师刘太琳的俗家师弟洪将军,来此以手杖击石,发出木鱼之声,而命名。游人经此,多以石敲打,致使石面上被敲出若干个小坑,旁边刻有“木鱼石”,大家可以敲敲看哦。
振衣冈
振衣岗位于无量观三宫殿北山,为无量观24景之一。南、东、西三面是悬崖,北面是陡壁,中间有阶梯小径通峰顶,峰顶长形,东西长20余米,南北宽3米。四周沿悬崖用石砌起,填土垫平,造成平台。在辽金时期,祖越寺僧人在峰顶修建一庵,在此禅修,现在仅留遗址和石碾盘、石磨盘。南侧峭壁上刻有“振衣岗”三个大字,旁刻有“明隆庆四年浙江人向程书”字样。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曾率众臣于此冈观景,山风吹动战袍盔甲,故命名为“振衣冈”。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在《游辽东千顶山记》记载:“洞对峙曰振衣冈,摩崖大书苍润可爱,名氏已芜蚀,略见仿佛而已。”清道人郭永慧在《振衣冈》一诗中写道:“谁把云梯驾六鳌,千寻翠壁任挥毫。至今石上镌蝌蚪,想见洪岩巨臂高。”振衣冈自然景色极美,北靠古松成林的拜斗台、鹦鹉石,东是景色奇妙的莲花峰、万岁峰、玉皇顶,西是誉为仙境的卧虎峰、寿星石、一线天,脚下是嵌于壑谷松涛的无量观庙宇,古塔阶石幽径,景色十分优美。站在振衣冈上,无量观24景尽收眼底,是观景的好地方。
天成弥勒大佛
千山弥勒大佛完全自然形成,不经人工雕刻的一丝痕迹。据地质专家鉴定,大佛形成于距今400万年前的古冰川时期,五官、四肢、体态是经岩石风化而成。整个大佛由一座山峰构成,高70米,肩宽46米,头高9.9米,头宽11.8米,耳长4.8米,坐东面西,体态端庄,五官清晰,四肢比例匀称;两棵松树之间是头部,头顶光滑;深色天然苔藓形成的对号便是眉眼,眉里藏珠,炯炯有神,眼睛的位置恰到好处,如果苔藓向上一点便像头发,向下一点便好似胡须,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之奇;下面突出的石块便是鼻子和嘴;左手五指清晰,自然放在左膝上,右手握拳,压在右膝上,大佛的右手背上有人工凿刻的直径约3米的大圆环,其凹凸部分迎着阳光从远处看去自然形成一个明暗对比强烈的光环。有人说这个光环是个“八卦图”,也有人说是个“法轮”,种种说法不一;肩背布袋,胸前天然形成一串佛珠,迎着阳光,人们可见圆圆的珠环;腹部中央还有一个长2米,宽1.2米的佛脐,大佛的底部可见两只巨足。我国的卧佛并不少见,在千山景区也能找到不少,而天然巨型坐佛,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仅此一尊。1993年4月6日千山风景区工作人员在考察景点时,偶然发现了天成弥勒大佛,而且在此出土了明清时代的瓷器和树根板结在一起的香灰,以及风化程度达到一千多年的人为凿刻的拜佛台。原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认为千山大佛的出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宗教界的一大幸事,并欣然题下“千山弥勒大佛”。1994年西藏却西活佛来到千山虔诚的参拜大佛,当时他非常震惊的说“这是一尊真佛,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他不但像藏族人民供奉的弥勒佛,也像汉族人供奉的弥勒佛,而且会变得越来越像,愿每位到这里的朋友,都能虔诚的拜在大佛的脚下。”
无根石
千山天然石景被誉为千山一绝,点缀于千峰万壑之中 ,素有“无石不峭”的称谓。古往今来,多少游人“甘为泉石就风尘”,流连于怪石奇峰之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句佳文:“凌空拔地累然存,似向南宫细讨论。底是峥嵘奇怪石,也同芝草竞无根。”这描写的就是千山峭石——无根石。无根石高约3米,上宽下窄,着地点只有三个脚掌大,轻风吹来,好似随风摇动。相传曹雪芹在所著《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那块有灵气的顽石即此石,旁边那棵摇曳多姿的小树,就是林黛玉的化身了。
一步登天
一步登天雄奇险峻、怪石垒叠、握环登顶、触手及天、豁然开朗。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少时其母仙逝,兄弟二人为后母所不容,遂双双出走,投奔时为建州女真部落首领之一的外祖父。其外祖父部落由于与明王朝抗衡被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军所灭,为报部族为明所灭之恨,太祖努尔哈赤携其弟舒尔哈齐在千山拜唐太宗李世民征东时,香山老祖的高徒、军师徐懋公(李勣)第十五代传人欧阳春雪为师习文练武,险峻秀奇的天上天成为太祖习武之地,六载寒暑不避直至功成。下山后召集旧部,以13副铠甲兴兵,统一女真部落。又以八大恨布告天下,与明军在萨尔浒进行决战并大胜,统一东北建立后金政权。及子孙,取天下,号大清。一步登天上太祖当年习武时留下的石窝,常有双鱼游动故称鱼龙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