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
位于嵩山主峰少室顶下。庙的前身为龙王庙,因庙内有二眼山泉,酷似龙眼,故名。该寺建于西汉,东汉重修,唐末“会昌法难”寺庙大部摧毁,后又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由宏法长老组织重修,始定名为龙泉寺。该寺前后历经2 000余年, 90年代旅游业兴起,为游览之便,龙泉寺移址于少室顶东南的南风门口下环山处。古寺隐在万绿丛中,周围群峰凝黛,又有老子祠、饮牛泉,松槐密布,清幽异常。
五指峰
位于少室顶南, 海拔700余米。远望,颇似巨手五指伸屈之状,人们以其形而名曰“五指峰”。过龙泉寺,沿林间小道,拨棘而登,翻岭过丘,越沟跨谷, 旋转绕行约1公里许,可直达峰顶之下。仰视其上,岩石危峻,横斜怒张;俯观其下,巨石崔嵬参差,高约30余米。东侧有石径可攀,危岩险峻,荆棘丛生。以手足伏行,借木石攀援,方登至极巅。峰顶由十数块巨石自然组成,小者体积若屋,大者中部低凹,正看甚似手势数码“六”数之形,侧看像一手五指,卷屈舒伸之姿,山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像握拳伸指,似像非像,耐人寻味。正中大石北侧,紧贴其根有松一株,干较直,枝杈刚劲虬屈,如龙舞蛇行,一派生机,为嵩峰树木之冠,因其依极顶巨石而生,名“倚峰松。”人至此,无不坐于松侧石上,欣赏评论、摄影留念。登此峰,倚石而望,白云浮游山半,村舍簇簇点点,仰观日近天低,顿觉身临太空,可谓“身居凌空非人间”的蓬瀛仙域。
少室顶
嵩山群峰绵连,其中大崮巍峻突兀,为诸峰之冠,昔称“少室顶”,因其顶下有小石室、苏仙洞和“嵩高遗峰”石刻而名。
顶之西南侧,向下50米处有岩窟,名“苏仙洞”。洞口面南,躬身可进,空间较狭窄,室内可容三五人坐立。相传苏仙公遍游名山,见此背风向阳,人迹罕至,环境清幽安谧,是仙居修道之地,便寄居于此。白天奔波乡里,为人们祛邪消灾,施药疗疾,晚归洞中,修道炼功,深受广大百姓尊崇。时过三年,不详其往,人们感其恩德善行,称此岩窟为“苏仙洞”。洞下峭崖间,有唐卫国公李靖题刻,已剥蚀无迹。
少室顶,其东北隅有石壁,自山巅至底部一斧直削,高数百仞,俗称“百丈崖”。崖间罅隙、石坎、孔穴颇多,是鸟类的安乐窝。每至晨夕,百鸟啁啾争鸣,崖半翩翩飞舞,酷似一所“百鸟园”。循新修石阶,攀至其巅,但见满目玄岩怪石,树木稀少,惟有矮小的侧柏和荆棘灌丛,强生石缝间,点缀蓝天悬峰。
五龙潭
位于白芽寺西,山坡之腰,沿峻岭石径而上百米余,西北转至山阴。这里杂树茂密,遮天蔽日,沿林间崎岖小道。行约半里,道转南去,登至山阿,有道横亘东西,较为宽平,有山泉,名“五龙潭”。潭北临深谷。其南、西两面,山岭半环,高峰于西侧,名“龙渊顶”,俗呼“羊栏顶”。山脊松桧苍翠,远望起伏若龙,与潭甚是和谐相应。
石庙白芽枯松,早已倒塌腐朽无迹,惟见龙潭碧水。潭之周边由人工石砌,形成长方水池,东西横置,其宽米许,长两米许,深1至1.5米不等。泉出潭底及其南侧石隙岩缝,大小不一,多不可计。大者若酒盅,突兀喷涌,小者如豆粒,沸涌作泡,犹串串珍珠。泉水经年常涌,即使大旱之年,山下河塘干涸,此处潭水依旧碧蓝泓澄,水清味甘宜饮。相传高僧重显游灵峰寺,住持取此水煮茶相待,觉得香沁心脾, 鲜爽怡神, 一再赞许曰:“当年陆羽若至此,龙潭之水必载入《茶经》。”潭水下泄成溪,其名也因潭称之曰“龙溪”。溪水弯转奔流出谷,复绕寺穿院东去,折而南流。龙潭之水,宜人饮用,且可溉田。加之潭高悬山腰, 水来奇异,下流成溪,屈曲多姿,为龙虎二山倍增秀色,给白芽古刹平添生气,其与山谷林泉,人工梵宇,交融一体,景色分外幽雅迷人。
龙溪瀑
位于泉头村南。此处河流横贯,水之阴沙滩广阔平坦。其南峻岭名 “虎山”峭直陡起,颇似泉头村之天然映壁。山阴乔木挺拔参天,灌丛青翠茂密,野花红白繁杂。林间有羊肠小道可登,陡坡沙面,滑擦难行,数绕泥泞,几跃小溪,曲折迂回攀至山阿,其南侧断崖下有泉,名“龙溪泉”。泉出其底及西南侧石缝岩隙,泛泛涌出,古来未涸,从不结冰。清道光间邑进士刘清源,用是泉之水烹茶,看到汤色纯正,饮后清爽怡神,不禁赞叹:“泉出僻山,水媲谷帘”。其水之美,由此可见一斑。昔年,泉无池蓄水,其旁有数块大石半绕,水自流下泄,随山就势逶迤成溪,顺沟越坡,两侧分流,至山根崖上,形成瀑布,飞流直下,潺缓北去,注入泉头河。远望颇似一条巨大的银龙,扬首纵身,飞腾跳动,匆匆自山跌下,呈急奔河边之状,故名“龙溪”。尤其在夏秋汛时,山泉齐开,小溪狭窄难容,溢分两道,波涛汹涌翻滚,怒浪奔腾咆哮,如双龙竞舞,气势壮观。故又称为“双龙泉”、“龙溪瀑”。